首頁>軸承新聞>06年中國軸承業決策分析研究報告 |
06年中國軸承業決策分析研究報告
中國軸承網 發布時間:2007/08/16
1.我國軸承行業發展現狀
經歷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軸承工業已經實現了有小到大,有弱到強的發展戰略,形成了生產布局基本合理、大中小企業并存、產品門類比較齊全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具備了較大的生產能力和較強的技術實力。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軸承企業已發展到1500余家,軸承品種累計從100多個增加至7000多個,規格多達28000多個。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統計:2004年,軸承行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加上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共927個,全年生產各類軸承約41億套,實現銷售收入392億元,軸承銷售額僅次于日本、美國和德國。2005年上半年全行業1024家規模以上企業(含外資)的軸承產量為31.5億套,同比增長17.5%;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當年價)254億元,同比增長21.88%;工業銷售產值243億元,同比增長25.05%;銷售收入為24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4.7%;實現利潤總額12.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29% 。2005年上半年產品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達81家,其產品銷售收入已達141億元,占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的58.8%,行業生產集中度明顯增高;全行業利潤總額超500萬元企業已達62家,其利潤總額已達11億元,占全行業利潤總額的88.7%。
我國軸承行業的發展階段
總體上講,全國軸承工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健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從經濟總量上來說,我國軸承工業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市場需求上,近兩年軸承市場需求總量在國內主機配套、機械設備維修和產品出口上增長較快,品牌軸承產品需求明顯,由于用戶對軸承的可靠性、穩定性的要求,市場需求趨向優秀軸承品牌和企業,而且軸承產品生產和需求的層次、結構也更加明顯。在出口產品上, 200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軸承24036.99萬套,比去年同期增長18.05%,另有軸承散件25704.32噸、軸承滾動體20976.77噸。創匯總額69426.2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8.01%。出口順差6639.62萬美元。從組織結構上來說,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外資企業的進入,為企業之間的聯合、并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國有企業也邁出了調整結構的新步伐,與民營、私營企業優勢互補、聯手發展。
2.我國軸承行業面臨問題及行業兼并重組動機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雖然我國軸承行業近兩年有這么快的發展,出口創匯顯著增加,但也不可否認我國的軸承行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短時期內得不到改善,必然會影響到我國軸承工業的發展以及我國軸承工業在世界軸承行業中的地位。這些問題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我國軸承行業的集中度不夠,產能分散,不能形成規模經濟。因而,在外資企業不斷進入的情況下,我國軸承工業和技術、經濟等方面缺乏很好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第二,我國的軸承行業目前的產能,規模發展較快,但行業技術進步相對較慢,研發和創新能力低,軸承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已經漸漸得適應不了科技發展的需要,因此急需技術創新。而且,我國軸承行業目前還停留在產能擴張上面,而國外的同行業已經進入品牌擴張的階段,這使我國的軸承行業缺乏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出于以上原因,我國的企業之間應該不斷的尋求突破,尋求改良,走集團式發展道路,企業通過聯合兼并、資產重組等形式,提高行業的集中度,這樣才能在行業中立穩腳跟。尤其是國外企業趁著開放的時機,不斷涌入,以挖掘國內市場的今天,更應該不斷的尋求創新,包括技術上,管理上以及產業結構上的創新。近兩年國內各行業的并購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軸承行業也不例外。外資的大舉進入,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都促使軸承行業之間不斷的進行兼并收購,尋求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整合優質資產,以求得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外資對國內軸承行業的并購與合作是看中了中國這塊正在不斷發展的市場,以此來打入中國市場,中方企業也可以從中換得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來求得雙贏。如2004年格林柯爾公司重組襄軸股份,2004年12月,河南大型煤炭企業永煤集團入主洛軸集團,二者合資成立了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融資進入大型國有軸承企業的情況,備受國內外同行業的關注。萬向收購襄軸,萬向追求的是產業鏈上的延伸,以求得合理產業結構。在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有了新的進展,如常州光洋軸承公司與日本NTN公司的合作,以市場換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為盡快提高我國軸承產品的競爭能力,提高對抗外資進入的能力,十一五行業企業集團和小巨人企業的建設步伐應更快一些,加大技術進步的投入,以提高軸承質量的穩定性、可靠性 和軸承壽命為中心,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強產品設計基礎理論研究,提升高端軸承產品制造技術,加快向高附加值軸承市場發展的步伐,抓緊從規模發展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施跨越式發展,技術擴張,產品擴張和品牌擴張同時進行。但品牌擴張會需要更長期的過程,到2010年全國力爭有10~20家軸承企業的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中國軸承行業兼并重組趨勢分析
隨著十一五計劃的展開,我國重點行業的發展規劃也提上了日程。“十一五”期間,我國的軸承工業要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推進大集團、“小巨人”企業建設,推進研發創新能力和設計制造技術升級,提高生產集中度,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從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2010年部分企業的部分產品達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平,為躋身世界軸承強國行列奠定基礎。2020年實現由世界軸承生產大國邁進世界軸承強國行列的奮斗目標,為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現代化、重大裝備國產化作出貢獻。軸承工業協會列出了2020年實現世界軸承強國目標的主要標志:主要產品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達到同期國外大公司同類產品水平;設計和制造技術達到同期國外大公司水平;擁有3~5個世界著名品牌;行業生產和銷售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行業生產集中度CR30達到80%以上;有2~3家內資控股企業進入世界軸承銷售額前10名。實際上,在《軸承行業“十五”發展規劃》中就已把企業兼并重組,進行行業組織結構調整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2004年五大軸承集團中有兩家軸承企業相繼被并購重組, 河南煤炭業巨頭永煤集團年前終于牽手洛軸集團,成立了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格林柯爾公司異軍突起,在與萬向集團的競爭中勝出,以29.84%的股權入主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軸承行業兼并重組之風日盛,人本兼并杭軸、萬向兼并淮南軸承廠、浙江天馬兼并成都軸承廠、常州光洋與日本NTN合資等,2006年年初,天勝軸承重組襄陽軸承,意味著歷時兩三年一波三折的襄軸產權重組事件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分析近年來軸承業的兼并重組案例,我們有理由認為,軸承行業兼并重組的時代已經來臨。
我國軸承企業總數在世界上占據第一位,但其中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競爭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國內傳統五大軸承企業的軸承產量還不到全國總量的20%,而德國三大軸承公司軸承產量占全國總量的90%,日本四大公司占88%,美國四大公司占56%,差距是很大的。在中國軸承生產企業的生產組織和規模與國外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能力擴張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部分企業必然要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由于目前我國在技術上、組織結構上遠落后于其他強國,多數企業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差,產能分散,傳統五大軸承企業的軸承產量不到全國總產量的20% ,而德國三大軸承公司軸承產量占全國總量的90%。日本的前四位占本國總產量的20%。這種產能的分散導致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經常處于劣勢。因此,在我國各行業逐漸開放的今天,如何做大作強企業從而有能力對抗國外企業的競爭將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我國還不是軸承強國,我國在產品的研發上投入還不夠,導致產品技術上和耐用程度上很粗糙,因此資本的集中與重組,是科技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提高競爭實力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的戰略,強化企業的競爭力將是一個必由之路。過去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能力擴張在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必然要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國有大中型控企業及控股企業,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實現企業戰略聯盟,在我國軸承行業逐步形成幾個能與國際跨國集團公司抗衡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也需要其他行業或外資的介入,去推動一些大型的軸承企業的整合。
目前軸承行業兼并重組大致分三類。一是被其他行業兼并。例如格林柯爾入主襄軸,永煤集團牽手洛軸。二是中外合資、合作。國內的一些大中型企業通過吸引外資,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達到雙贏,如瓦軸與SKF、THK、KOYO等世界知名公司合資合作,常州光洋與日本NTN合資,西北軸承與德國FAG合資。三是國內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兼并,如人本兼并杭軸、浙江天馬兼并成都軸承廠,天勝軸承重組襄陽軸承等,他們借此重新戰略布局,增強核心競爭力。當前,國有企業受到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雙重壓力。一些企業要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獲得更大的發展,一些企業則要被兼并重組以求生存。跨國軸承公司加快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以期盡快擴大市場占有率,確立競爭優勢。為了加快這一進程,跨國公司已經并將繼續采取整合資源和資產重組的方式。民營企業則欲借助自己在管理機制和市場反應機制上的優勢,抓住當前部分國有企業較為困難的時機,兼并、改造國有企業,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和品種規格,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力圖在中國形成幾個可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企業集團。
風起云涌的兼并重組浪潮,推動著中國軸承行業結構、格局的演變。而中國軸承行業兼并重組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幾個能夠真正有實力和國際軸承巨頭抗衡的大型軸承集團,但現在看來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并購重組在軸承行業還將繼續并且任重道遠。
推薦給朋友 評論 關閉窗口
推薦信息 |
□上海群眾途觀水泵和軸承損壞等缺點 □哈軸電機軸承分廠調整磨工生產線布局 □萬達軸承榮登“第一屆我國工業車輛立異成果獎”第一 □大連瓦房店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網上拍賣廢物收千萬 □新型軸封可將潤滑油吸回軸承 |
上一篇:"十一五"我國軸承行業發展環境分析
下一編:08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