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軸承新聞>機械工程出產線走向“機器人化”已成趨勢 |
機械工程出產線走向“機器人化”已成趨勢
中國軸承網 發布時間:2014/06/20
近幾年,在商場廣泛低迷的態勢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面臨著人員盈利不見、用工本錢大幅上漲的倒霉局勢,“用工荒”、“高本錢”等要素交錯疊加在一同,緊縮了制造公司的盈利空間,凸顯了當時業界中小公司的生存困境,一同也推動有潛質、有才干的公司在轉型晉級的陣痛中尋找新出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正面臨著向高端改動、接受世界搶先制造、參與世界分工的無量應戰,“機器換人”已是大勢所趨。
以“機”代“人”成趨勢
2013年,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動工業機器人工業展開的教導定見》指出,到2020年須構成完善的工業型機器人工業系統、高階產品商場占有率前進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由當時的約21抵達100以上等,這意味著國家推動工業型機器人的數量將在將來6年成長約4倍。
與有著“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比較,中國有著截然不同的基本國情,那就是人員多、勞動力過剩。刺激日本展開工業機器人的根柢動力,是處置勞動力嚴肅缺少疑問,廣泛運用機器人是結束工業自動化、前進社會出產功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
跟著中國人員盈利逐年削弱、工業轉型晉級需要開釋和出產力本錢上升等疑問的凸顯,再加上科技前進后的工業機器人性價比挨近拐點、接受度漸增強,工業機器人在不少領域已模糊構成代替人工的趨勢,而在工程機械領域這一表象亦初露端倪。
據了解,2005年至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出售增長率為9%,而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出售增長率抵達25%。據東莞機器人技能協會副會長羅百輝猜想,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要有望在2014年爆發,大計劃結束機器代替人工,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商場需要將達4.5萬臺,占全球總量的21%,成為計劃最大的機器人商場。
中國雖然是工程機械制造大國,但與歐美、日韓等國家比較仍然有較大距離,接下來必定要向高技能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方向轉型、向制造強國跨進,這需要更加精細的加工與制造方法,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展開趨勢。
本錢優勢日益凸顯
工業機器人在工業出產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一再和重復的長期工作,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工作,例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置、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和簡略裝置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業等有些中,結束對人體有害物料的轉移或技能操作。
據羅百輝介紹,應用在工程機械制造領域的工業機器人首要包括:點焊機器人、切開機器人、噴涂機器人、裝置機器人以及移動機器人等。由于機器人承當了許多危險或令人厭煩的工作,許多職業病、工傷及因此需要支付的高昂價值都可以避免;此外,由于機器人總是以相同的辦法結束其工作,所以產品質量十分安穩,這也會給公司帶來斷定的效益;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產品的出產率可以猜想,庫存量也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產品總價值中每一項費用的節省,都將前進產品在各種商場上的比賽才干;機器人的另一長處是可用于小批量出產、靈活性較高。
在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出產線成套設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干流及將來的展開方向。國外工程機械制造公司現已許多運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出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前進出產功率,一同避免了許多的工傷事故。而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正處于由傳統裝備向搶先制造裝備轉型的時期,公司要想在劇烈的比賽中爭奪更大的商場份額,擺脫產品的同質化比賽,有必要前進出產線自動化水平,大力引入機器人將是結束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轉型晉級的一個重要方法。
推薦給朋友 評論 關閉窗口
推薦信息 |
□洛陽軸承業瞄準風電市場 □記“三十優”企業浙江富立軸承鋼管有限公司 □秦皇島恩彼碧軸承有限公司發放農人工薪酬1535萬元 □東莞蝸輪廠與你評論蝸桿軸承損壞的某些因素 □德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北京代表處訪問中國軸承工業協會 |
上一篇:利津縣機械化免耕成亮點
下一編:軸研科技將建高鐵軸承產業化演示線